糖不甩:性教育需要全民參與

糖不甩:性教育需要全民參與

細閱只需 11 分鐘

初創企業者或都遇過「這方法可行嗎?」、「我們不慣這樣做」、「這不合公司規矩」等質疑吧?由辛蔚嫺(Julia)創辦的「糖不甩」,因關注華人忌諱的青少年性議題,所受的阻力與挑戰亦倍增。

但初創精神貴乎顛覆與創新,Julia與成員Kitty無懼閒言,積極透過專業研究與網絡平台,平等地回應年輕人的性疑惑,開放地跟師長反思性教育的可能,開拓業內多元想像,藉着實際行動而非口號,以生命影響生命。

以網絡語言跟年輕人對話

跟Julia與Kitty會面之前,聽聞糖不甩成立五年,擅用社交媒體與年輕人互動,就先沿官方網站認識一番。點擊網站,雖見版面只採用純白、粉紅與粉綠色調作簡約設計,但細看內容絕不馬虎。〈關於我們〉欄目,清楚以圖表標明,項目由大學生發起,現獲各大學教授、中學老師、社工、性治療師和醫生支持,並獲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r Sexual Health(SESH)與香港家庭指導會提供顧問服務,結合「青少年主導」、「全面性教育.正視性健康」及「以實證及研究作基礎」三大重點,給予對象貼心支援。

〈網誌〉部分,又劃分成「關於身體的」、「關於女生的/男生的」、「關於法律的」、「關於溝通的」及「醫學知識」等細項,讓人按圖索驥找資訊。更重要的是內容無懼敏感,日常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遭遇或目擊性罪案的處理;文化如解構藝術裸照或情色電影,剖析何謂猥褻何謂文藝;實用如避孕方法的原理與謬誤;或前衛如怎樣以舔陰助女性獲取高潮等,均有涉獵,資料實用。

Kitty補充:「除了官方表述,網站還設有聊天室供年輕人自由發問love & sex的疑惑,並由駐場性治療師與受過培訓的義工解惑。此外,如想避開群體討論的尷尬,他們亦可透過WhatsApp 與我們單對單對話,針對性解決個人疑難,保障私隱。」

無知引發恐懼與禁忌

這一切,讓年輕人不必依靠潮流雜誌、網頁雜訊或朋友間的道聽途說,接收未經查證而且混亂的性資訊,從而回歸「性不污穢,不應畏懼,不該異化」的正軌。何出此言?皆因華人社會受傳統禮教與倫理道德規範,總將生而有之的性原慾視作難以啟齒的禁忌。

1997年,教育局曾編訂《學校性教育指引》,建議院校沿「人的成長」、「健康與行為」、「人際關係」、「婚姻與家庭」及「社會與文化」五大範疇引導學生認識性議題,奈何指引欠約束力,沒規定獨立成科,至今未曾修訂過;學校怕辦學團體或家長異議,要不避重就輕,將性知識融入生物、科學、通識或宗教科目,要不假手衛生署或民間團體協助;更有師長出於個人立場,拒絕學生求助。以上種種均使青少年無法獲取全面的性知識,更衍生誤解及被排拒的心態,出事也不敢向身邊人求助,造成難以挽回的惡果。

「糖不甩」義工設計的三款避孕套包裝
不能只靠一人付出

糖不甩的出現填補了空白:「性教育不應只着眼於性行為,它的定義和表述值得更廣泛與深入的討論。過去的個案,曾有女生以為跟男生拍拖,要事事聽對方話;好些女同戀者擔心另一半會因為害怕外界目光而選擇與異性結婚,如果伴侶曾跟男性有過關係,又會憂慮自己無法滿足對方的性需要,令其『變直』走佬。這些現象均反映性議題牽涉個人身分與價值認知、性別氣質、兩性角色與地位,以至法律等問題,最終影響一個人建立自信和愛的觀念。我們想給青少年提供informed choice(知情選擇),正面地學習包容與自愛,再學會愛人,透過健康的關係,享受性而非否定它。」Julia解說。

理念固然正面,但受限於守舊觀念、刻板政策及緊絀資源,Julia不諱言五年來的執行與實踐都是屢敗屢試,絕對艱辛。「創立機構時,我在讀臨床心理學學士,資金與人手不足,幸好認識首個資助單位MaD創不同,獲取約一萬元起步。既然要做教育,就不可追求一時三刻的效果,必須尋求可持續和擴充的發展模式。多得MaD理解初創組織的需求,安排導師輔助,當時導師Kelvin Cheung(張凌翰)幫我們尋求不同的法律援助和連繫義務律師,過程中我們結交了許多合作伙伴和義工,這些志同道合的人成為強大後盾。」

Julia和Kitty經常到不同院校和活動擺攤位宣揚性知識。
校方與家長的心理關口

基礙打得穩,信念有共識,下一步,是協助傳統派的校方與家長跨越心理關口。「年輕人好奇心強,我們年紀相若,只要平等對待、真心關懷,他們不抗拒交流,亦寧願跟我們聊,不找父母和師長。為甚麼?因為成年人受身分、職業和閱歷等因素影響,思想已定型,也較多顧慮。像我們在研究時發現,不少人高小已拍拖、看色情影片,於是想從小學入手推廣性教育,但在申報階段已遭各單位推搪;在中學做工作坊,起初我們將活動名定為『乘性追擊』,希望給學生更生動的想像,但校方擔憂這個名字鼓吹成份強,想改成較穩陣但保守的『安全網』。我們覺得可惜,也疑惑為何如此避忌;有學生在性行為後害怕成孕,但醫生覺得她不檢點,因而拒開「事後丸」; 或有老師反對同性戀,不願與學生展開討論。權威形象嚇怕年輕人,窒礙對話機會,當心靈距離漸遠、互不理解,更難作出恰當的性教育,使內容停留於只談不要婚前性行為、播映墮胎短片、介紹M巾使用之類的層次,脫節得很。」Julia說。

Kitty苦笑:「外界以為我們無底線,實情是我們開放但同時有底線——就是強調以愛為基礎,保護年輕人自由表達。而『知情選擇』強調的,是人與人放下階級與偏見,互相尊重與體諒他者的處境。即使人人立場與價值觀不一,但遇上求助都要放下自我,盡力化解問題及避免悲劇。每次活動,我們也盡量跟校方溝通,例如介紹安全套等避孕工具,我們明白老師擔心家長意見紛紜,會盡量視乎情況再作決定。到底是讓學生親手用模型學習用法還是由導師作示範?又或者出圖播片?我們會尋求共識。另外,我們也會向老師傳遞一個訊息,就是性知識不僅是年輕人的事,就算中老年人也得面對性。」

群策群力的漫長奮鬥

Julia表示,經過不斷的溝通與摸索,加上實際個案的成果積累,院校漸漸建立對團隊的信任。「有老師聽得比學生更留心,主動叫大家『靜少少,我都要聽!』,同區校網的老師又會互相介紹糖不甩,這些變化都很有趣。」抓緊全球爆發#MeToo運動、台灣同性婚姻合化法,以及2018 年2月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動議革新性教育政策的風潮,團隊正努力開闢新路。「我們跟立法會和教育局緊密會面,期望透過制度的改革,長遠地幫助議題獲得持續性的實踐與發展。」

Kitty滿懷期望:「我們也積極聯繫家長,以家庭為單位深耕細作,又跟前線社工和專業人士合作,轉介及跟進有需要的個案,並培訓大學生義工,為日後的活動提供新血。」她倆夢想,有一天,人們不再避談性:「可以像飯後嚐一口甜品,中立和輕鬆地面對個人的身心靈需要。」

Julia和Kitty一直在教育方面着手,拓闊眾人對性的想像。希望有一天,人們不再避談性。

糖不甩
網站:https://www.stickyricelove.com/
Facebook:Sticky Rice Love 糖不甩
Instagram:stickyricelove

訪問及撰文:張高翔
攝影:Barry Cheung
編輯:樊樂怡、郭靄儀、梁棨豪

By 創不同協作 /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MaD(Make a Difference)創不同成立於2009年,是一個結合思考和行動的地區性協作平台。MaD以跨界合作、共創、同理心及永續發展為核心價值,支持本地創意生態的長遠發展,積極推動年輕人以創新方法探索及回應當代挑戰,建立創意公民社會,帶來正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