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實驗 10:美,令廚餘和家庭再生

種子實驗 10:美,令廚餘和家庭再生

細閱只需 9 分鐘

在亞洲各地宣揚美的台灣作家蔣勳曾愚嘆,與其呼籲在藝術館或音欒廳尋找美,他認為生活無感的都市人,最少要活得「像個人」,才能看見美:美既遠不囿於打扮和裝飾,也是一種對好物好事的敏感和追求。本地一對年輕人,創業五年,他們希望世界變得更美,由改造最遭大眾嫌棄、視之為髒臭的廚餘開蛤,反思過剩的生活,反思如何吃得好,吃得公平和正義,反思失落了的,懶於修繕的家庭關係,反思一切可以回復美的可能。

張駿霖(Eric)畢業於環境應用科學,魏思敏(Winnie)則修讀設計,兩個年輕人五年前成立以環境及永續發展為主題的「Run2 Tree好樹設計」,從事廚餘再造和食物設計。Eric在大學時期始關心香港剩食問題,發起「光盤運動」,顧名思義,就是把盤上飯菜吃光光,在生活中避免製造剩菜。「好樹設計」以廚餘變身美而有用的物事為目標,初時主要為大型食品生產商解決廚餘問題,例如將廚餘再設計成各種商品,造肥皂、造紙、製成染料等等,其中他們首創的剩菜顔料獲「2014香港綠色創新大獎」。

而在前年參與Good Seed社創計劃後,他們摸索出廚餘染布的另一社會用途:它可以成為改善家庭、親子關係、以及教育公眾人士欣賞食物、惜食再造的理想媒介。是故,「好樹設計」成立了廚餘染坊的分支,名為「Dyelicious染樂工房」。

廚餘染色的連結力量

造訪他們那天,他們剛搬進元創方創意中心(PMQ)五樓一個單位。「染樂工房」如今成為他們主力發展的方向,將會在元創方舉辦以廚餘染色為主的工作坊。他們努力搭建一個自在的,令人感受染布之樂的空間。

「未來給基層家庭的課程裡,打算加入同遊中環環節,探索另一個陌生社區-他們多來自新界、北區、將軍澳,跟他們相處這幾個月,知道他們很少跨區活動,沒錢,去中產區也或會感覺不自在。」

Eric說,他們在一步步完善do well do good的理念。但他和Winnie都不愛按牌理出牌。他指,社企多以扶貧為出發點,「但我們觀察到不少社福機構都在經濟上支持他們,好多『蛇齋餅稷』,我們從社創角度可否填補別的缺口?便想到,親情的匱乏,也是一種貧窮或缺失。弱勢社群工作勞碌,他們不止缺錢,更缺時間,沒怎共同消遣,甚至一道吃頓飯也難。坊間的親子活動費用也不便宜,低收入家庭沒有能力負擔這些費用。」很多基層家庭引發的社會問題,也由長期的疏離和磨擦而激化,「由此想到廚餘染色作為中介:染色簡單,但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和另一種流行的art creative、自己埋首畫板的art jamming不同,染布需要合作和溝通,便想到借此成為親子,父母子女、婆孫,互動的機會。」

Eric的說法不是空洞的口號。他在設計上花心思,強化他們合作的需要,「一般工作坊或一次半次的活動形式不會奏效,我要使那短暫的溝通變得更有意義。我們有30個3個月長期測試家庭(隔周體驗活動),由3個機構的註冊社工轉介個案、修正、觀察、分析,看看家庭溝通會否改變。在那六次體驗活動,我迫他們坐在那,你眼望我眼。他們往往會在這時才交心談話,如家長會問孩子中學選科怎麼會選到這科……另外也會有些步驟加重難度,如只給他們成品看,由他們自行商量如何去做、一齊綁橡筋、綁波子;或在板染中的用板夾緊很厚、摺疊好的布,唔夾緊或拿緊會好易散開一吵嘴因而時會發生。透過這個過程令平日的磨擦『見光』,在旁註冊社工調停,一齊想方案,多從對方去想。」課堂外,關係由回憶延續「做出來的作品,美美的,掛在屋內,容易勾起那些時光。」

創業者的荊棘之途

Eric指,Prototype運作半年,社工表示該30個家庭關係有改善。Good Seed資助期完結後,Eric和Winnie爭取地產商、銀行等固有客戶資助基層家庭課程,課堂費用,不用由「好樹設計」揼錢,加上非基層家庭的課堂收費,染樂工房自立了。他們搬入PMQ,獨力負擔萬多元的租金,Eric表現出強大的信心。五年廚餘再造的生意和教育路,一點不易。四年間他們搬了工作室四次,尋求得以安頓、發展的物理空間是本地創業者必得面臨的挑戰:由2013年在葵興180呎工廈被瘋狂加租迫遷,後來成功申請設計創意培育計劃搬入九龍塘、及後工作室搬進黃竹坑;計劃完結後他們欲搬入元創方,但當時尚未有單位空置,他們棲身PMQ Pop Up Store個多月後,終「定居」現時的單位,「希望能在這裡,將廚餘更多的可能性予更多本地及外地的人看到。」

Eric謹小慎微,但行動力強。數年來,他和Winnie到街市花市超市餐廳拾剩材、歪果(可食用但外型不美觀的蔬果)或不可食用但新鮮的菜果,拿回家做染料測試,游說相熟菜檔將歪果送予街坊;與菜統處合作,將歪果貼上安全食用標誌售賣;如今集中發展剩菜染料,他親赴日本奈良重新學習專業紮染—他始做染布後才發現自己的「身世」,他日籍的爺爺原來剛巧是上一代染布職人,在奈良開染坊。如今染坊已是工業和化學式染布,他決定赴染坊重新學習染色法、染色科普知識。

他抓緊任何機會、手上的資源和方法,只為香港人重新發現食物及身邊物事之美,由「廚餘再生」到「關係再生」,「都是我希望大家重新認識已熟悉、但其實沒真正發掘其真正本質之物事,由芝士熱狗到紫薯等食物,到家中的家人,也一樣。」Eric語重心長。正如他們2015年受米蘭世博之邀作廚餘染料分享時,主辦方稱他們造出了「世上最美麗的色彩」,美麗的顏色,不止染出一幅幅的布,還感染著人心。

撰文:柯詠敏、羅坎、阿島、伍嘉瑩、石嘉俊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Facebook

Good Seed畢業項目:Dyelicious 染樂工房Run 2 Tree Studio

By Good Seed 好薈社

好薈社由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協辦的社會創新培訓及種子基金計劃。計劃由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撥款資助,致力釋放本地年青人的創作潛能,以設計,科技,商業三個重點出發,鼓勵他們以創新點子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