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得與失

疫情下的得與失

細閱只需 3 分鐘

早陣子網絡瘋傳據說是比爾蓋茨寫的文章,不少人拜讀後都深感受到啟發!後來雖然得知文章並不是真的出自這位智者,但筆者認為,出自誰人已經不再重要了,能警醒世人,就是金石良言!

疫情的確令我們失去很多:失去了正常的生活習慣、正常的工作流程、正常的社交生活……..?正正因為我們都習慣了「正常」而鮮有去問,何謂「正常」?!

這幾個星期,我們的服務都逼於無奈陷入幾乎完全停擺狀況,這是不「正常」的!同事都不能用以往工作手法去提供服務,既然不能見面,不宜聚集,不如就打電話、發短訊吧!就這樣,同事於幾星期內打了3仟多個電話,聯絡了1仟2佰多名會員。由最初的問候、閒聊到提供咨詢,甚至進一步的跟進服務。同事發覺與會員的關係好像跨進了一大步,成為他們最信任的聆聽、咨詢、求助對像!同事也越做越起勁,雖然不是做了甚麼大事,但總算是做了對的事。

「正常」的工作常催迫我們要將預備好的服務計劃如期執行,但卻鮮有花時間去細心聆聽每位會員的需要。這卻是最基本而又最到位的工作。

及後我們跟據工作記錄,做了些統計,發現在我們聯絡的會員當中,有26%,即300多名會員是需要我們進一步跟進的。而長者、基層家庭的需要是最凸顯的。但值得我們反思的是,我們開放了的熱線,在6星期內,僅得8名求助者,主動求助的人,遠比需要服務的少!原來,人與人的連結與信任建立才是社會服務的起點,亦是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在我們追求創新與科技的同時,不能忘記這些只是扶助的工具,還是要記住甚麼才是社工的強項!

我問社工同事他們認為疫症下社工的角色是甚麼?他笑回「派口罩」。其實,社工是擔任了社會資源與受助者的連結者的角色。我們代弱勢社群把他們的需要具體呈現;去發拓、去爭取、去網絡資源及作適當的配對。需要口罩時就派口罩、需要工作機會時就配對工作、需要緊急糧食時就派發糧食……時刻關心、時刻留意、從不缺席。

常言道「有得必有失」,若能從「失」中得到反思,我深信他日定必「得」到更多!希望與各位社工同工共勉之!

By 小善

一位註冊社工,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已超過20年。職業生涯涵蓋了前線服務和機構主管等職位。目前,主要負責服務發展和倡議工作,並關注多個議題,包括家庭、社區、少數族裔、預防濫藥及復康和照顧者等。 筆名「小善」的靈感來源於本人多年來在社會服務領域的經歷。在從事這一工作時,常感受到作為專業社工的無力感。然而,在社會上,也見識到許多有心人,他們每天都在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些貢獻或許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實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 因此,本人希望透過筆名「小善」激勵自己,不因力量有限而退縮,不因善行渺小而不去付諸行動。相信積累這些「小善」最終有朝一日能為社會帶來重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