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自資細機構在知識承傳的體會

淺談自資細機構在知識承傳的體會

細閱只需 6 分鐘

自資細機構或民間聯席團體一般欠缺大額穩定的恆常資助,或受限於資助者在人手方面的撥款原則,相比政府津助機構是較難留住具經驗及期望人工能按年資調整的同事。同事也會視自資機構或民間團體職位是入行社福界或報讀社工的跳板,汲取經驗或畢業後再轉職津助機構也是常事。在此脈絡下,機構如何做好知識管理與承傳,令一代接一代的同工掌握工作層面的基本知識,明白如何設計及推行服務,與及理解及實踐機構願景、使命及信念,無疑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筆者發現,很多時同事的交流或離職交接,側重基本事工交代,即使有經驗的承傳,主要也是「故事為本」(story-led)–即是大家會提及自己的親身經歷,尤其工作中遇過的成功、失敗或挑戰。這些故事對講者或聽眾來說是十分吸引動聽,不過筆者留意到,好多時受眾好快會忘記那些故事,或者當他們遇到類似情況時,也難以提煉他人的故事在協助他們對應有關情況所能帶來的啟發。

如何由「故事為本」,變成「套路為本」或「理論為本」(theory-led),是筆者任職社區藥物教育輔導會總幹事以後,給自己修練的管理功課,也成了自己近日跟其他同工交流的方向。

昨天放假,就剛好約了另一位做「劏房」議題的年輕組織者食下午茶,去交流筆者做倡議工作方面的經驗。以往筆者的分享多數是「話當年」為主,但今次的分享,則嘗試整理及講述以往做倡議的思路。既是首次嘗試,難免不夠清晰及欠週詳,但也筆錄交流要點如下,歡迎博友們指教同豐富想法。

第一步:先就有關議題想像你心目中的主觀合理情況或公道,例如做劏房,我會問一個「似樣既住屋環境係應該點樣」;做健康議題,我就會問每個人要健康生活,他們身處的環境點先可以叫「似樣」去令大家有機會過著健康生活。這種主觀定義,就會成為自己心中的尺,也是我們做有關議題時心入面那團火的主要燃料。

第二步:因應自己的主觀價值,去找判斷相關議題情況的客觀標準。這方面沒有絕對的進路,筆者就有朋友就喜歡用社會科學理論或價值思想(不論左翼或右翼)去判斷,我就喜歡參考國際原則、指標和標準,所以會不時參考聯合國或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的論述、文件、提倡及研究。剛巧筆者關注的三大議題,即是住屋、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和預防吸毒,也有相關的便捷網上資料可供參考。

第三步:跟議題相關的人士接觸和交流。其實按第一步跟第二步去建立價值,就是給自己配一副眼鏡去觀察,這時候跟人「吹水」就好重要,令我們可以戴住自己的眼鏡去觀察和了解現實世界中,我們關心的議題究竟是如何發生、發生何事,及發生的事情對涉事的人這刻和未來的可能影響,而我們對這些情況又有何觸動。

第四步:按頭三步的得著,再翻查本地人口統計、研究報告、官方文件所載的資料,令自己可以記住一些論述議題規模、嚴重性及影響的重要數據及指標 (key indicators)。當有人(無論是記者、潛在資助者、上司、還是親朋戚友)向你了解時,你也可即時啷啷上口或如數家珍的舖陳有關議題的情況。例如筆者介紹少數族裔吸毒問題如何令人擔心,就會記著不計入外傭的本地少數族裔人口佔本地人口比例(大約為3.6%)作參照,再提少數族裔被呈報的吸毒個案佔整體本地被呈報個案的比率(大約9-11%)。透過有意識的去呈現數據(make sense of the data),令對方透過對比兩個比例數字,即時明白問題的嚴重性。

話說回頭,昨天介紹的雖然只有四點,但也講了差不多個多小時。幸好對方有耐性也敢於發問,相信自己或多或少能說個明白。

另一個筆者嘗試中的進路,是藉提問去讓同工先自行探索。早前有社工同事請我示範如何介紹機構工作跟「健康不公義的社會決定因素」的關係,我打算嘗試羅列幾條引導問題讓他試答,同事答完或者就會寫到大家想要的成品。

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這次嘗試的結果。

By 黃子瑋 (Keith)

對生活細節至社會現象好奇,喜歡提問,尤其關注房屋及醫療議題,令經常被問問題的太太視為「煩膠」。本身修讀政治與行政學出身,從事政策研究,也曾任職本地及國際組織傳訊,中間跑去讀社工。 Keith現為一間從事抗毒健康教育及預防吸毒服務的自資機構總幹事,由推動機構發展、與政府交流、了解抗毒戒毒以至健康教育新趨勢、撰寫計劃書取得營運撥款、到機構行政及人事管理,以至兩個服務單位維修也得參與,累積不少跌撞經驗,也正領略與董事會和同事們在「新常態」下合作打併創新天的心得。 工餘時除了擔任與與劏房相關的民間聯席團體義工外,Keith的興趣由飲食、動漫,到社福實踐研究(Practice Research)、社會影響評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及循證為本實務(evidence-based practice),近年也嘗試結合上述各主題,在自己臉書打字,或跟友好吹水,與同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