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實驗2.0 – 用觸覺說故事

種子實驗2.0 – 用觸覺說故事

細閱只需 6 分鐘

走進劉彥慈(Janie)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在椅子睡覺的貓兒,加上訪問當天Janie穿了一件花貓圖案T-Shirt,不用多問就知道她是「貓奴」。貓咪天生性格慵懶,身為「貓奴」的Janie語速也不慍不火,臉上總是掛著淺淺的微笑。她於2017年為視障兒童製作了「Animomo」—— 一套包含兒童繪本、玩偶及應用程式的玩具套裝,她坦言:「成件事都十分『佛系』(意即隨緣,沒有刻意計劃),哈哈,我們沒有特別去推銷。」
 
縱然Janie常笑言產品出世後的工作「佛系」,但聽著她因Animomo而與視障兒童相處的經歷,讓她思考到玩具的價值,「玩具對小朋友來說很重要,一直都是,我希望自己能夠設計讓小朋友開心的玩具。」

視障小孩玩具選擇少

Janie就讀產品設計,大學用上了兩年時間專注研究玩具相關的範疇。大學三年級那年,Janie曾於設計視障人士手錶的公司工作,這次經驗讓她首次接觸相關產品,更讓她思考如何以自己的專業幫助視障人士,「那時候好奇想知道,視障小朋友的玩具是怎樣的?種類又足夠嗎?」Janie帶著這個疑問,在畢業作品中試著找答案。
 
在開始設計Animomo前,Janie曾到心光盲人學校進行資料搜集。她分別訪問了三至六年級的學生,發現視障小朋友的玩具選擇有限之外,讓她更感驚訝的是小朋友大多都是獨自玩耍。「弱視的小朋友可以玩電腦遊戲,而視力再差一點的就玩實體玩具,他們甚少會走在一起玩,因為集體遊戲對於視障小朋友來說有點難控制。」Janie道。

觸感聲音激發孩子聯想交流

社會創新工作的重點在於,透過在地訪問及觀察爬梳社群面對的問題,繼而想出解決方法。Janie在學校裡觀察視障小朋友所遇到的問題,她接著便順著問題製作出Animomo——透過應用程式以聲畫講述四個小動物角色的故事,加上實體玩偶及繪本,能夠讓多位視障小朋友聚在一起玩耍,增加他們之間的交流。
 
視障小朋友的視力雖然有限,但無礙他們的想像力及表達能力,Janie說刻意選取外形獨特的長頸鹿、刺蝟、企鵝及大象作繪本主角,增加玩偶的觸感,「有些小朋友以為牠(刺蝟)是榴槤,當他們一邊玩的時候,其實會不斷想像及發問,加上有老師能夠帶領的話,會讓他們有更多交流。」Janie在跟教育機構合作的時候發現,Animomo除了能夠促進視障小朋友溝通外,更有老師反映玩具能提高健視兒童的說故事技巧,「這讓我有點意外,我們會在故事裡配音,當中會提問一些開放式問題,這都很適合家長跟小朋友一齊玩耍。」Janie道。

視障小孩教會我的事

由設計、製作到推出市場,Janie的團隊約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籌備,她坦言當中最花時間的除了是協調工作之外,還有應用程式的設計,「如今的apps是以講故事為主,但當初想是多一點互動遊戲,奈何成本太貴而放棄。」縱然成品未如當初所想,但Janie在過程中跟視障朋友交流時,他們的想法及意見讓Janie甚有得著。「當初設計角色時,我們設定刺蝟是視障的,但不論是視障小朋友及年輕朋友都說,不需要有這種設定。這讓我反思我們很習慣把視障人士設定為被照顧的角色,但他們說『健視人士的煩惱,其實我們都有,不需要刻意強調視障這個特徵。』。」

「好玩最重要」

Animomo於2018年獲得Good Seed撥款支持,如今計劃已經完成。Janie說Good Seed給予她平台實踐計劃之外,還有機會認識到來自不同界別的人士,擴闊對社會創新的想像,「還有Good Seed舉辦不同工作坊,可以學一些本身不大擅長的知識。」
 
談到現時Animomo的發展,她笑言團隊的推銷手法甚為「佛系」,「由於團隊沒有專責Marketing的成員,所以一直都沒有很具體的推銷計劃、銷售渠道,我們想到甚麼就做。」
 
縱然Animomo的後續發展緩慢,但Janie對工作方向甚為清晰,「希望能在玩具設計方面發展下去。」Janie認為玩具對小孩的發展尤其重要,她回想小時候媽媽總是讓她玩一些益智動腦的玩具,如積木,這從小就啟發她的創意,而她相信好玩的玩具能令小孩享受過程外,也能發掘到他們的潛能,「我覺得好玩是最重要,因為小朋友才開心投入到,這才是玩具的價值吧。」

此文轉載自 種子實驗 2.0 

By Good Seed 好薈社

好薈社由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協辦的社會創新培訓及種子基金計劃。計劃由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撥款資助,致力釋放本地年青人的創作潛能,以設計,科技,商業三個重點出發,鼓勵他們以創新點子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