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教父 史丹福d.school創辦人強調解難關鍵「心法」

設計思維教父 史丹福d.school創辦人強調解難關鍵「心法」

細閱只需 6 分鐘

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是近年商界的「潮語」,是企業創新的重要工具,亦是不少MBA的必修課。而率先帶起這股風潮的,相信要歸功史丹福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兼全球首屈一指的設計及顧問公司IDEO創辦人之一David Kelley。

IDEO其中三位靈魂人物, 前CEO兼現任主席Tim Brown(左)、現任CEO Sandy Speicher(2019年上任;中)和創辦人David Kelley(右)。(圖:IDEO)
人類學家及工程師協作

David Kelley和2000至2019年擔任IDEO行政總裁的Tim Brown,兩人早在數十年前已經不斷在業界「傳福音」,推廣設計思維這套以人為本的解難方法,強調以人類學的方法,帶着同理心觀察用家需要,及不斷測試原型(prototyping),多年來成功推出數以千計具突破性的產品。1980年,蘋果邀請IDEO為他們劃時代的新電腦設計一款滑鼠。(David Kelley跟Steve Jobs是好朋友,透過對方認識後來的太太)。

IDEO團隊創意及執行力驚人,美國廣播公司(ABC)一個新聞節目曾經給IDEO一個挑戰,要其團隊在五天內重新設計超市購物車,並將過程拍攝。影片展示了一隊跨專業的IDEO同事,包括心理學家、工程師、電腦專家、營運專家等,如何在短時間內運用設計思維方法,設計了一款多功能、既美觀的購物車。

David Kelley在訪問中強調,設計思維不是甚麼深奧的理論,關鍵在於「同理心」:「It’s not Rocket Science, it’s empathetic. Really try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really value.」在他的重人文理念「精神領導」下,IDEO成為國際知名的設計及創新顧問公司,惟他並不是讀設計出身。

邊教書邊創業

他大學修讀電機工程,畢業後第一份工在波音公司工作,但工作沒有帶來滿足感,他反而對工業設計充滿興趣。1975年,20多歲時,他發現史丹福有一門產品設計的碩士課程,專教「人性化的工程」,於是毅然報讀,自此與史丹福開展40年的緊密關係,現在已在這間名校執教超過30年。

自小喜歡拆解及修理物件的David Kelley形容,史丹福是「天堂」,是藝術及工程的融合體。他2004年更加說服SAP創辦人Hasso Plattner捐款350萬美元,創辦有名的Stanford d.school,「一所專以人為本的設計學院」。

除了教授一般產品及服務設計及創新,d.school有一門名為 Design for Extreme Affordability 課程,專為落後地區解決真實社會難題。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與不同夥伴組織合作,真正落實執行,創造實質改變。

開班助學生「度橋」幫窮國

其中出自這門課堂的產品是一款減低尼泊爾嬰兒死亡率的保暖袋Embrace,一開始MBA學生團隊以為是當地醫院資源不足,缺乏保溫箱所致,於是循如何設計一款平價保溫箱着手。但當Embrace 創辦人Jane Chen親身去到加德滿都的醫院,卻發現一個個昂貴的保溫箱好好安放着,裏面卻幾乎沒有嬰兒。

他們發現許多嬰兒是在往返鄉郊及醫院時失溫死亡,加上電力不穩,即使有免費保溫箱,也用途不大。他們於是放棄生產平價保溫箱的計劃,改為設計出一款不用電、熱水加熱後最多保溫四小時的「嬰兒睡袋」,造價只花25美元。產品在2011年推出後,已經在22個國家有售,超過30萬名嬰兒受惠。

Embrace Innovations創辦人Jane Chen。她手抱的嬰孩使用其研發的保溫袋。 (圖:Embrace Facebook)
相信人皆有創意

Embrace 成為設計思維其中一個經典案例,David Kelley 亦有在其和弟弟Tom Kelley合著的《Creative Confidence》中介紹。Jane Chen後來更獲邀參與白宮首辦的Maker Faire,向奧巴馬介紹發明。Jane Chen直指,「如果想產品真有人用,必須將注意力放在顧客真正的需要。」

熱愛教學的David Kelley談到最高興見到的畫面,就是有工科或數學系的學生在課堂後展現出的「創意自信」,「他們一開始不相信自己有創意,但其實每個人都有。他們最後發覺自己可以很有『諗頭』。這是我最高興的事。」

與此同時,IDEO將影響力推向全球,除了將設計思維應用在商業項目之外,亦用以解決社會問題。公司近年成立非營利設計室IDEO.org,跟政府、非政府組織等合作,促進一個更公平公義的世界。

此文轉載自 中大社創 SoCUBE
文:Kary Wong@ORKTS

By 中大社創志 Cubic Zine

中大社創志 Cubic Zine由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ORKTS)所策劃,致力推動「學人搞社創」。我們推動教授及學生團隊走入社區,將跨學科研究成果,轉化為社創行動,創造最大社會效益。自2019年,我們以電郵定期發布 Cubic Zine,推介來自學術界的人物專訪、社創故事、國際社創案例、相關新趨勢和活動。歡迎免費訂閱,定期「開卷有益」,以及參與我們的活動。